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首页 > 基层笔会 > 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的“中国主张”影响和改变着世界

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的“中国主张”影响和改变着世界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缪金华 日期:2014-04-10

    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在11天的访问期间里,习近平主席通过高频率的会谈、演讲和发表署名文章,阐述了一系列“中国主张”,国际舆论持续大量报道,欧洲掀起前所未有的“中国热”,生机勃勃的中国再一次被世界放大。

  正确认知中国。

  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各国都在思考中国的发展轨迹,关注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去。 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就必须正确认识中国。访问过程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正确认识中国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他说,了解中国,切忌盲人摸象,要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感知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中国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增进自身的道路信心和文化自信,以耐力和定力,潜移默化、水滴石穿,化解偏见,消除误解。他鼓励往访国各界,特别是政治家和青年多到中国访问,了解真实的中国。

  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正确认识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习近平主席正确认识中国的论述充分展示了自信、友善、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效增进了欧方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欧方领导人表示,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光明未来,尊重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理解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愿同中方加强对话交流。

  事实证明,只有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历史传承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积淀深厚,文化发展有一以贯之的持续性。“但是,中国发展的理念和想法仍未在世界得到普遍的认同和理解,外界对于中国当代的发展了解较少。”所以,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促进了中国发展理念在全球的传播,得到了更多国家的正确认知。

  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

    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清晰、完整、高度概括: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 

  中国拥有悠久文明,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中国经历过深重苦难,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因此对和平格外珍视,也深知国家间相互尊重之重要;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人民历经不懈探索才找到的成功发展道路,它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探索和开拓国家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但是,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依旧任重道远;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改革精神已融入当代中国的国家气质。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模式是适合自身国情的。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习近平主席关于正确认识中国的论述,为欧洲了解中国、认知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代社会与改革进程等提供了极佳的视角。

  中国的和平发展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有些人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对此,习近平主席说,“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

  事实上,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习近平主席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意味深长的说,“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

  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主席还通过援引教科文组织宪章及拿破仑名言,向全球诠释了期待以思想战胜利剑、携手为世界和谐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的中国愿景。

  建设中欧“四大”伙伴关系。

    欧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伙伴,是中国实现“新四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合作对象。加强与发展中欧关系是中国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

  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中国参加第16届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盟领导人时,提出了他对中国和欧盟在国际上所充当角色的著名看法,即: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推动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以及促进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今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进一步指出,“中国和欧洲虽然远隔万里,但都生活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之内,生活息息相关。当前,中欧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四个建设”,以其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建设和平稳定之桥,把中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建设增长繁荣之桥,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建设改革进步之桥,把中欧两大改革进程连接起来;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同欧盟一道,让和平的阳光驱走战争的阴霾,让繁荣的篝火温暖世界经济的春寒,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中国和欧盟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是世界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因此,要共同坚持市场开放,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使中国和欧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中国和欧洲都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进程,双方加强在众多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尊重双方的改革道路,借鉴双方的改革经验,以自身改革带动世界发展进步,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共同努力,将东西方两大文明更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不同文明和而不同、多元一体、互鉴互学、共同繁荣的典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合作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性意义,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已然呈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始终支持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习近平主席11天的访问期间,中国和欧洲四国签署了120多项合作协议;中国和欧盟首次发表联合声明,宣示共同打造四大伙伴关系;中国发表了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规划今后五到十年的合作蓝图。

  中国的“核安全观”。

    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于3月24日至25日在海牙举行。期间,习近平主席第一个发言,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核安全观,不仅在国际瞩目下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突显了现代中国极富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议程设置能力”。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要更好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挑战,维护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为此,习近平主席进一步解释中国的核政策,阐述中国对目前全球核安全态势的认识,提出“四个并重”,即: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

  “四个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习近平主席强调,“核能事业发展不停步,加强核安全的努力就不能停止。各国政府要知责任、负责任,强化核安全意识,培育核安全文化,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技术水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的“四个”坚定,即:中国将坚定不移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坚定不移参与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坚定不移支持核安全国际合作,坚定不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中国继续致力于加强核安全政府监管能力建设,坚持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和平利用核能事业的成果;愿意为此分享技术和经验,贡献资源和平台,促进地区和国际核安全合作。中国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核安全能力;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矛盾和争端,同各国一道致力于消除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存在的根源。

  中国主张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倡导始终以公平原则为指导、以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核心平台、始终坚持核能发展不动摇,坚持核安全不放松。中国“核安全观”的提出,在全球面临核扩散危险、个别国家质疑中国核安全政策透明度的背景下,引发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国际舆论评价,“中国既是经济大国,又是核产业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相信中国未来将在全球核安全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习近平主席“核峰会”上的讲话,既“体现了一个核大国的负责任态度,提供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中国思路’”,更开启了国际核安全光明之路。

  中国的“世界文明观”。

    如同生物有多样性,文明也有多彩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明是对文化精华的提炼,文明的多彩性还有甚于多样性。大千世界的文明各具特色,因此形成人类世界的多彩。正因如此,各种文明需要相互鉴赏,相互借鉴。习近平主席站在历史的高度,强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不同文明包容、并存、平等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主席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70年历史上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到访并发表演讲。习近主席平表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的秉持正确态度和原则。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主席中国的世界文明观的演讲高瞻远瞩,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交流做出了展望。

  中国“醒狮”论。

    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不仅向欧洲展现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风采和魅力,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的精彩论述引发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习近平主席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并没有停留在“睡狮已醒”的简单宣示上,他眼中的中国醒狮是和平、可爱、文明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习主席的表态又强有力且极为巧妙地回应了中国威胁论。”习近平主席的中国“醒狮”论甫出,旋即引发国际众多媒体热议,国人更是无不振奋。习近平主席的中国“醒狮”论”,正是对两个世纪前拿破仑说辞的世纪回应。“中国醒狮”的形象由此在欧洲落地生根、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中国这只和平的狮子,用事实践行着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在柏林发表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的演讲及答记者问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坚定地宣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和决心。中国这只文明的狮子,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时所提出的中国的“世界文明观”赢得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中国这只可爱的狮子,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欢迎。回顾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欧所受到的“礼遇清单”,我们看到:荷兰、比利时皇家空军战机护航;德国总统、总理双重名义邀请;很“宅”的德国“第一先生”罕见出席晚宴;巴黎荣军院广场的阅兵仪式;法国博古斯厨师学院名厨准备的丰盛晚宴;默克尔亲赠的“中国强盛图”……

  外电评论说,“来自习主席的中国最强音和欧洲的最高礼遇足以让睡狮已醒的结论不言自明。”相信所有听到、看到这些表述的人都会感受到:中国是一只充满善意的狮子,是一只愿意学习的狮子,是正在融入世界文明大家庭的雄狮。“当习近平主席稳健地走在欧洲为他铺就的红地毯上,在欧洲人眼里,分明就是一头中国醒狮,正以和平、可亲和文明的姿态向欧洲走来!”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和平,是他这次欧洲之行的主旨。“他的每一次演讲,都首先表明中国将永远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决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文明,是他这次欧洲之行的主线。“他每到一国,便如数家珍地大讲该国在世界文明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同时积极传播中华文明,特别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平等、尊重和包容。”经济,是他这次欧洲之行的主题。“他的每一场谈判,谈的几乎都是如何加强经济合作,互利共赢。”

  欧盟智库机构欧亚中心主任弗雷泽·卡梅隆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不仅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和诚意,还带来了欧中推进全方位合作的新契机,开启了欧中关系新篇章。”国外专家学者等对中欧关系的提速予以高度关注,认为中欧关系的加强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将促进国际格局向更加平衡的多极化方向前进。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把中国的和谐、共赢理念传递到欧洲,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友善、包容与责任感。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系副主任苏兹达利采夫指出,“习主席的演讲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而这一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都应当遵循的。”

  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阐述的一系列“中国主张”,意义深远,正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