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首页 > 文史之窗 > 孙悟空的形象是如何演变的?

孙悟空的形象是如何演变的?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日期:2018-04-26

    《西游记》是我国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黄发垂髫,无人不晓。我们所了解的西游故事改编自明人吴承恩的《西游记》,但有关三藏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时期便已见于民间讲唱文学,经过元朝剧作家吴昌龄等人多次改编,其中一版流传至今,收入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三卷。在这一版本中,孙悟空的形象与我们今天熟悉的有许多不同,其中之一便是大闹天宫的并非齐天大圣,而是他的兄弟——通天大圣。

  《西游记》第三本第九折中,孙行者首次登场,说道:“……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祇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而后续故事的开展也围绕着通天大圣孙行者,与其兄齐天大圣并无关联。

  与我们所熟知的石头缝里蹦出的孙悟空不同,元本《西游记》中孙行者并非顽石幻化,他不仅有兄弟姊妹,还有金鼎国王之女为妻。仙界瑶台宴,孙行者在王母处偷得仙桃,还顺手盗走仙衣一套,称“与夫人穿着”。金鼎国王之女并不是自愿嫁给孙行者的,后来在孙行者遭人讨伐之际,在天兵的帮助下逃出了水帘洞,逃回了金鼎国。在这一版本中,孙行者并不是后来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具有妖气。

  在更早的版本中,孙悟空的形象还有不同。西游故事中最早的孙悟空形象出现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其第二章《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写道:

  僧行六人,当日起行……偶于一日午时,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廻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廻若去,千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

  在这一版本中,并没有大闹天宫的戏码,孙悟空也并无姓氏,仅自称“猕猴王”,唐僧为之改名为“猴行者”,形象较之后世更加模糊、单调。除此之外,这一版本中并没有猪八戒这一角色,虽然有深沙神(沙僧),但他并不是唐三藏的徒弟。

  《西游记》是以历史上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为蓝本,融合其它民间传说或人物传记,通过文人不断地修改创作最终而成的。它同《水浒传》《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世代积累型作品。不同时代的版本背后都深深烙有当时社会文化的印记,尤其孙悟空的形象转变更加具有代表性,经过几百年的润色,他被赋予了很多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品质。从最初的模糊形象、到稍加妖魔化、再到后来的具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无不蕴含着人们对这一角色越发丰富的想象,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版本的西游故事管窥某一时代大众的生活乐趣、道德标准与艺术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