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首页 > 文史之窗 > 秦武公的雄烈之风

秦武公的雄烈之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日期:2017-08-15

    秦,立国不易,数百年间随势而变,一个边陲小国步步兴起,不变的是永无止境的尚武精神。秦武公是代表之一,他在秦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愧于“武公”之名。

  十年生聚

  秦武公之父秦宪公,二十二岁时英年早逝,留下了武公、德公、出子三位未成年的儿子,长子武公为太子。此时,朝政被大庶长费忌、威垒、三父所把持,他们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立年仅五岁的出子为君,便于控制政局。此时,武公也不过七八岁。六年之后,三位权臣再次翻云覆雨,“令人贼杀出子……复立故太子武公”,废立国君于股掌之间,还想以武公为傀儡,继续把持朝政。

  但是,武公有着和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谋略。即位仅仅三年、还未弱冠的秦武公“诛三父等而夷三族”,彻底拔除了权臣集团。从秦宪公逝世,到武公真正掌握局势,将近十年时间,年轻的武公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默默积蓄力量,关键时刻以其睿智果敢一举扭转局势,雄烈之风可见一斑,“武”字当之无愧。

  东西布武

  武公刚登大位,就显露出英武之气。武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697年),亲自率军征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将秦国的活动范围向东大大推进。这是一箭双雕之举:一方面,征伐彭戏氏明确了秦国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就是要全面占据富庶的关中平原,以图王霸之业。另一方面,武公通过亲自策划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熟悉掌握政治军事资源,为铲除权臣集团做周密准备。

  武公有着极强的战略平衡感,在向东拓展关中战略基本盘的同时,不忘持续巩固西方的陇右战略大后方。陇右是秦国发家之地和传统势力范围。在秦国主要经营关中期间,西戎诸部活跃起来,屡生事端。于是,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邽、冀戎,初县之”。邽、冀两地位于现在的甘肃天水,都是陇右重地,秦武公不仅征伐两地戎族,还在两地置县,将其直接收归政府的管理之下。

  置县固本

  秦地处边陲,相比中原诸国,国力不盛。对此,武公深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性,矢志不渝地探索强国之路,“县制”就是主要制度成果之一。

  武公之前,各国对于征伐新得之地,要么保留其原有政治结构,允许其以“自治”的方式继续存在;要么消灭其原有的政治结构,分赏给高级臣属作为封邑。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武公的选项,他坚定不移地在秦国推行“县制”,加强政府对于国内各区域的直接控制力,强化中央权威,发挥制度优势。

  秦“伐邽、冀戎”的第二年,也就是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 郑”。邽、冀地处陇右,是“新地”;杜、郑地处关中,是“熟地”。由此可见,秦武公不仅对“新地”采取县制,而且对经营多时的“熟地”也转而采取县制,大胆改革治理模式,巩固制度成果。此举也被后世历代秦君所推崇,直至始皇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秦武公两经废立,深知“国赖长君”的道理。武公在位二十年,去世时立其弟德公继位。德公之后,王位在德公三子宣公、成公、穆公之间传承。数代秦王兄终弟及,保障了秦国的平稳发展。武公之子名白,受封平阳。战国四将“起翦颇牧”之首的白起,先祖就是公子白。武公子嗣以另外一种方式参与秦国崛起,续展雄烈之风。(崔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