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首页 > 先锋人物 > “金牌工人”许振超:中国工人要成为领跑者

“金牌工人”许振超:中国工人要成为领跑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日期:2016-06-27

  许振超(左)在给工人讲解桥吊控制柜的运行情况(2009年8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摄

  “作为工人一定要精益求精,做领跑者而不是跟跑者,第二名也是落后。”今年66岁的“金牌工人”许振超铿锵有力地说。

  1950年1月8日,许振超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968年,只上了一年半初中的他,当了工人。1974年进入青岛港,当了码头工人。

  随着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港口也迎来了大发展。当过搬运工、电工、门机司机的许振超,此时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桥吊司机。“当时一方面感觉工人真的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还差得很远。”许振超说。

  立志当一个好工人的许振超开始勤学苦练。平时,他吃完饭就跑去练,晚上大家休息了他还在练。很快,许振超就脱颖而出。

  1987年,许振超曾创出2小时卸载120个集装箱的纪录,当时青岛港装卸效率仅为每小时30多个集装箱。

  但随后一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一次,桥吊突然坏了,国内没人会修。外国专家来后,不让港口工人看维修过程,12天拿走了4.3万元人民币,等于许振超当时10年的工资!“我当时发誓一定要攻克难关,挺起中国码头工人的脊梁!”许振超说。

  他一头扎进了攻关中。电路板只有书本大小,正反两面分布着2000多个焊点,线路细如发丝,若隐若现。他将电路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灯泡,在强光照射下,电路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他赶紧一笔一笔地绘制成图。拆卸电路板时,他把电烙铁插上电,温度合适时,迅速烫化板上的焊锡,他的手好多地方被电烙铁烫得掉了皮,鼻子上的烫伤也是一块一块的。

  1992年10月,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把自己摸索出的“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儿向队员传授。有人不想学,不愿练。他语重心长地说:“咱码头工人要把脊梁挺起来做人,要在岗位上站得住。”他规定,上班不准穿带油污的衣服,衣服扣子必须扣齐,走路要挺直腰杆,要改变码头工人的“大老粗”形象。

  2001年,青岛港在青岛市黄岛区准备建设新的集装箱码头,但桥吊安装迟迟没有进展。11月7日,原本只负责现场安全管理的许振超临危受命,成了桥吊安装现场总指挥。大家心里明白,说是总指挥,其实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许振超找来一个集装箱立在工地上,当成办公室兼卧室,全身心研究桥吊安装资料,常常彻夜不眠。就这样,许振超在工地上指挥了一个多月……

  12月31日晚6时30分,桥吊对接成功!第二天是元旦,许振超没有吃早饭,又上了工地,因为桥吊还要调试。他安排好专人负责后才往家赶,进门后一下瘫倒在床上,一躺就是两天。

  2003年4月27日夜,国际巨轮“地中海法米娅”轮靠港,需装卸3400个集装箱。许振超给大家鼓劲加油:“咱工人是码头的脊梁,一定为中国人争口气。”

  8台桥吊一字排开,吊起8个集装箱几乎同时轻轻落下船来。鏖战6小时27分钟,桥吊队创出了单船效率339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许振超激动地和队友们拥抱在一起。

  “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时有两个梦想:一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00万标准箱,二是装卸效率世界第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就实现了第一个梦想。2003年,我们的装卸效率实现了世界第一!这个效率后来又被工友们屡次刷新。”许振超说,“做就要做第一,做第二也是落后,也是跟着别人跑。”

  2004年,许振超被树为当代产业工人典型,他的社会工作越来越多,作报告、演讲、授课……后来,许振超又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以及多个高校的客座老师。

  在全国人大任职以来,许振超连续多年参与提交有关保障劳动者权利、待遇和职业技能开发的议案。“现在提倡工匠精神,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和培养工匠精神的环境和土壤,就很难培育出工匠精神,必须让全社会真正尊重劳动者!”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