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首页 > 基层笔会 > “三不”讲师的时间去哪了?

“三不”讲师的时间去哪了?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 日期:2016-05-13

    连日来,河南大学退休讲师常萍“被学校高规格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一事,引发各大媒体和社会层面的极大关注与广泛热议。常萍老师在一线从教32年,一直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文学,直到退休仍是一名讲师。对常萍老师返聘的关注,媒体各有不同。诸如,常萍靠啥被河大高规格返聘为副教授、常萍的聘书来得太迟了,还有对大学现行体制的批评与指责等等。 然而,笔者所关注的是,常萍老师始终坚持的“三不”。三十多年来,她既不出书、又不发论文、更不申报职称,先后两次拒绝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邀请。上课之余,常萍老师深居简出。工作与日常生活中,她不用微信,甚至很少用手机与人联络。那么,常萍老师的时间去哪了?

  常萍老师说,“人生最大的境界不是因为必须这样做,而是应该乐在其中,不知善而善。”三十多年来,无论是什么情况下,常萍老师都从未在课堂上表现出倦怠状态。每一次上课,她都从文学到人生,从心灵到现实,把自己完全彻底的融入到“课”的字里行间——激情而又无私、光明而又快乐的引导着学生学会“诗意地生活”。她既用尽每一分力气去诠释文学的真谛,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守护着那份纯洁的心。她的那份投入和快乐,不需要任何理由。讲课时,她几乎不看教案,但每一次上课前,她总要把教案重新详细地整理一遍。当她洋洋洒洒讲述三个多小时下课时,常常是全身湿透、大汗淋漓。而每一次下课,总是掌声雷动。面对热情而又慷慨的学生,常萍老师又总是来不及擦去汗水,便赶紧向学生鞠躬致意。然而,掌声依然是经久不息,常萍老师只好再次鞠躬微笑着示意大家停下来。而且这样的动作她要重复几次,掌声才能慢慢停歇下来。这样的场景,在常萍老师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屡屡上演,已经深深的镌刻在她的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常萍老师说,“读先人的书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经历去激活它。凡事只是因心的感受而行,让心指引自己的行为。”在名利和功利的喧嚣声中,常萍这位简单而又朴素的教师,始终在圣洁的“世界”中坚守着、行走着,无欲无求,把用来出书、发论文、申报职称和一切可以为个人扬名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之中,潜心研究教学。在高校,讲师和教授工资差距很大,而常萍老师到现在也不知道差距有多大,更没有打听过。“她绝不是在作秀,更不是在讥讽和抗拒现实社会。”她把一切可以使用的时间,都融入到了教案、备课、教学研究和讲课与辅导上。她说,“一颗心放在什么位置最舒适,只有自己知道。”因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潭水。学问和知识不是巨大的存在,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她用全身心的投入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灿烂辉煌、源远流长,学生由此知道“不用之用,莫大于文”,“文学是大地通向天空的道路。”

  常萍老师说,“我不在乎你的世界多么喧嚣,我只想在我的课堂给你刹那的宁静。”上课时,常萍老师一般提前十五分钟进入教室,在三尺讲台上把最真的学问传授给学生、带到学生的心里,她用自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与沉淀,点燃了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让学生沉浸在文学世界里,她“用一种灵动的方式把艰涩的古代文学课变成了简单明快的诗意道场,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心灵。”三十多年来,常萍老师讲课时,课堂堂堂爆满,许多人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而不自知,甚至有人驱车几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她的学生评价说,常老师的课如曲,千回百转,跌宕起伏,余音绕梁,回味悠远。课上至此,此生可以无憾矣。听常老师的课是在接受一种洗礼,一种穿越尘世满身满心污垢踏入圣地进行除尘的洗礼。常萍老师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是河南大学教授的郭奇说:“常老师是我一生敬爱的老师,她的高风亮节我只能高山仰止。”

  三十多年来,常萍老师的时间去哪了?校领导说,常老师“论学养、论造诣、论贡献、论影响,她早已超越了教授”。一切有了答案,常萍老师的时间就在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在个人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养成上、在对知识的刻苦钻研和严谨笃学上、在淡泊名利的坚持中、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在对学生的无限温暖和情感倾注上。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那就是:理想、道德、学识、仁爱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人民教育和我们的孩子需要许许多多的像常萍一样的老师,广大教师应以常萍老师为镜,像常萍老师一样“做一个有高度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知道自我的人,一个洗去铅华本真的人。”(缪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