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首页 > 先锋人物 > 陆军少将登南沙,什么让他如此震撼

陆军少将登南沙,什么让他如此震撼

来源:当代海军杂志社 作者: 日期:2015-05-29

    陆军某集团军副军长安卫平少将在南海舰队代职期间,曾踏上了南沙这片神奇的海域。南沙的美丽和哨兵的忠诚深深震撼、打动了他,他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带给所有人一个真实的南沙。

礁堡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是他们心中最美的颜色

      南海作为“蓝色国土”,同大陆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一样,从来都是我们的固有领土,更是丝毫不容侵犯的神圣领土。南沙群岛虽距离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但在那里“爱国”这两个字很具体、很实在,也最生动、最感人。

       登上永暑礁首先映入眼帘的“祖国万岁”4个大字,到南沙随处可见的“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立志天涯戍礁盘,心系祖国保国门”等礁联标语;从各个礁盘每3个月一次的向“退役”国旗告别仪式,到以家为背景、以爱国为核心、以绿色为亮点的“礁堡文化”,无不见证着南沙官兵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赤胆忠心,在翠绿的礁盘、洁白的礁堡、湛蓝的海水、鲜红的国旗之间,彰显着那份“劈波斩浪三千里,卫岛守礁写忠诚”的浓浓爱国情怀。

       正如守备部队领导讲的那样,南沙守礁人可以愧对父母和妻儿,但绝不会愧对祖国!一茬一茬的南沙卫士,一批一批的守礁官兵,以他们“哪怕有一天倒下,也要倒在南沙这片热土上”的生命轨迹,在“第二故乡”刻下了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人”字,融作了海天之间、礁堡之上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上那一抹跳动的鲜红。

每一名南沙官兵都像礁石一样屹立天涯守卫这片海

       从我军搭建草棚、油毡的第一代高脚屋,到建设铁棚子的第二代高脚屋,再到现在钢筋混凝土的第三代高脚屋,南沙的条件变了,但复杂的形势没有变。

       历史不会忘记。1988年面对敌人恶意挑衅,以陈伟文为前线指挥员、以杨志亮为代表的战斗员在齐腰深的海水中与敌对峙9个多小时,用满腔热血捍卫了主权碑和五星红旗。

       如今南沙虽然炮火硝烟、枪林弹雨少了,但上礁就是上战场、守礁就是守阵地的守土卫疆信念没有变,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特殊使命没有变。

每一名守礁官兵都像太阳花一样扎根南沙美丽绽放

        素有“太阳海”之称的南海,是典型的“三高一多”地区,高温、高湿、高盐,多台风特别是“土台风”多,空气一捏一把水、晒干一把盐,中午把温度计放在地上一两分钟就会晒爆。

        岛礁滩由珊瑚虫尸骸和贝类碎屑沙砾堆积形成,潮起无、潮退见,无淡水、无泥土、无植被,真可谓“海上戈壁”“生命禁区”。花花草草中只有一种苋齿类的小花活了下来,战士们叫它“死不了”,后来又得名“太阳花”。

       苦,是南沙一个最基本的“元素”,而且是不经历既说不出来更想象不到的。但这些在敢于牺牲、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南沙卫士面前都是“纸老虎”。

       在南沙广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叫“吃尽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荣光”“莫嫌礁小,每礁关联三百万;毋觉失大,所失皆为两亿家”。

守礁官兵之间的感情像南沙海水一样清澈湛蓝

      南沙礁盘无居民,是实实在在的“兵世界”,在这些“立锥之地”“海上孤舟”上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金钱的腐臭,没有灯红酒绿的浮华,更多的是官兵之间那种别样的情,那种无界限无距离的情,那种不会降温变凉的情,那种不掺任何杂质、没有一点功利之心的感情。

        正如一位作家感言,南沙官兵的感情就像南海的海水一样清澈湛蓝。

        南沙会告诉你“同礁共济、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真谛,尽管守备部队人员训练、守礁、休假三班倒,但礁上礁下一盘棋;尽管官兵生活在波涛之间,阻隔于现代文明之外,但他们特别珍惜在一起工作的机会,特别珍惜在南沙取得的辉煌业绩。用他们的话来讲,南沙海水深千尺,不及守礁战友情。

       笔者随换班补给船上礁,目睹了即将下礁的官兵和接替他们守礁战友一一道别的那一幕:“我把礁堡交给你了,就看你的了!”说着说着,不少官兵就热泪盈眶。船离开码头时,礁上官兵齐声高喊“首长再见!亲人再见!”有的还跑到礁堡顶上,脱下迷彩服和迷彩帽边喊边挥舞,直到补给船消失在天边还在挥泪相送。

       这个“情感时刻”至今还时常在我脑海浮现,在当下充斥处世哲学、庸俗关系的“人情社会”,南沙官兵这份100%纯度的真感情,不正是净化心灵和灵魂、重塑人际关系的精神向导吗?

他们像愚公一样将“海上猫耳洞”变成“生命绿洲”

        南沙人以创业者的姿态、拓荒者的标准,拿出年轻人独有的那股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把昔日的“海上猫耳洞”变成了今天的“生命绿洲”。

         在南沙人眼中苦熬吐出的是苦水,只有苦干才能变苦为甜,所以从踏上南沙群岛那一天起,他们便立下了“业在今朝、功在千秋”的雄心壮志,把南沙当家来建,把守礁当事业干,从草棚油毡高脚屋、铁皮式高脚屋再到永久性礁堡,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一石一景,都凝结着南沙官兵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都见证着一代代“守礁人”艰苦创业的点点滴滴。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标志性的当属守礁官兵的“开心农场”。为解决吃新鲜蔬菜难、官兵不同程度患胃肠病的问题,起初他们用废弃的炮弹箱、塑料筐当菜地,借探亲换班千里迢迢从大陆带来一袋袋土壤,建起一块块“流动小菜地”。后来他们翻建菜园,没有机械就用肩扛背驮手挖,硬是建起了集防台风、防暴雨、防高温、防腐蚀于一体的“四防”菜地。

         如今,南沙守礁条件相比20多年前改善了很多,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蔬菜自给率旺季能达到60%,尽管还是“海上孤舟”但已不是“信息孤堡”,不仅有了“篮网工程”、卫星电视、直拨电话,现在4G已经登陆南沙,过去“夏天家书秋日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南沙人依然坚守本色,把艰苦奋斗精神的大旗在继承创新中越打越鲜艳,以苦干加乐守的接力长跑建设美丽新南沙。